襄阳优师智家教网 -- 身份认证 / 教学保障 / 一目了然 / 安全可靠
文章内容
91、深圳特区初期的“五湖四海”,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20世纪80年代到深圳的人,大多数都会去深圳的“五湖四海”游览。
“五湖四海”是当时深圳旅游的“品牌”。到了1990年代,随着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口等一批主题公园的兴起,人们就渐渐把“五湖四海”淡忘了。
何谓“五湖四海”?相信很多深圳的新移民都答不出来。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按1980年的统计,全市只有27万多人。后来进入特区的百多万建设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里所说的“五湖四海”,反映了团结互助、友爱协作的精神。
当时,深圳市政府在制订发展旅游规划时,着意大搞“五湖四海”,这既有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象征意义,也是从深圳的实际出发,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
所谓“五湖”,就是东湖、银湖、西丽湖、香蜜湖、石岩湖。
所谓“四海”,即指大小梅沙、蛇口、大亚湾、深圳湾。
东湖公园内有深圳水库,这里青山绿水,碧波荡漾;最主要的是这里的水,是供给深圳和香港同胞的活命水。过去被“制水”制怕了的香港市民,周末或节假日到这里来,不仅可以吸到这里的清新空气,领略这里的自然美景,更主要的是要亲眼看看自己每天都缺不了的活命水的来源。
西丽湖度假村是特区最早兴建的度假村。这里原是五六十年代宝安人民在麒麟山下筑起的西沥水库。1979年深圳市旅游局同香港联华旅运公司洽谈,达成补偿贸易协议,引进港资20万港币(当时折合人民币仅6万多元),开辟西沥旅游点。在旅游局负责人张秀明带领下,10多个开拓者,来到了水库边,在山坡上搭帐篷、在田埂上挖窑做饭,以石块当办公台;经过20天劈石搬土,平整土地,在水库南端山坡上盖起3幢铁皮房,其中2幢作度假房,1幢作餐厅,同时购置了10来顶帐篷,出租单车、小船及床上用品等等,办起了一个简单的近似夏令营的度假营地。当时的来客大多是住在"石屎森林"难得见到阳光的港客。他们白日飞车竞技、划艇戏水,入夜则围坐炉火边,烧猪烤鸡,在便携式磁带录音机的伴奏下,舞之蹈之。港人乐的就是山野的情趣,让山风野水把一周的疲劳洗净,然后返港又投入紧张工作。特区旅游业的开拓者们把赚到的钱,一分一厘地积攒起来,边营业边建设,不到3年,建成了可以接待上千名宾客、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乡土气息的高级度假村。
1983年2月16至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来深圳视察,到西沥度假村参观。当他们步入楼门,看到那瑰丽的亭台楼阁,令人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再听到这些开拓者的故事,不禁大为赞叹。杨尚昆赞他们是"好样的",又提议说:“把‘西沥水库’改成‘西丽湖’,岂不更好!”在场的人一听,无不拍掌赞成。
廖承志当场挥毫写下“西丽湖”三个大字。从此,西沥度假村便改称西丽湖度假村。
西丽湖度假村,北有麒麟山,西有西丽湖,青山环抱,巨石嶙峋,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度假村内的建筑,如门楼、别墅、宝塔、亭阁等具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特点。尤其是环湖长廊,可称全国之最。它全长1280米,是全国最长的长廊。它依山傍水,别具一格,全部用花岗岩精刻砌建而成,共有石柱504根,黄色琉璃瓦顶,瓦下四边装有樟木精刻花架,雕有各种花鸟图景,枋梁上绘有《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等动人故事片段,整个长廊约有水彩画1500幅,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和文学之大成。度假村内还建有青山瀑布、水上乐园、白鸽广场、骑术中心、网球场、游泳池、高尔夫球俱乐部等,供保健娱乐之用。17年来,共接待游客696万多人,其中港澳台游客214万多人,还成功接待过参加第二届亚乒赛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政府官员;还接待过冰岛、塞拉里昂、柬埔寨等国家元首、总理和元帅等贵宾。